瑷珲历史陈列馆朱付战应邀走进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开展专题讲座
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现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本陈列《瑷珲历史陈列》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黑河学院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被誉为中俄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始终以培养区域型人才、服务边疆发展、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结合地域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的办学精神。
12月13日下午,瑷珲馆朱付战受邀在禹舜报告厅做专题讲座。讲座由美术与设计学院科研秘书徐莹主持,美术与设计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朱付战现为瑷珲历史陈列馆青年业务骨干,除了艺术创作外,他还参加过多次油画修复与保护业务培训。自今年十一月起,被黑河学院聘任为外聘教师,主讲绘画传统技法坦培拉。
这次讲座主题为《西方油画的材料技法》,主要内容从法尤姆肖像到木板祭坛画及圣像画、从木板蛋彩画到木板油画、从木板油画到布面油画、从间接画法到直接画法、现当代架上绘画、俄罗斯油画六个部分展开。
在西方特别是在古代欧洲,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的油画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逐步发展成熟。
14世纪以前,绘画技法上从湿壁画到坦培拉广泛意义上来说多是以水溶性技法为主,然而史料记载,把油用在绘画里在一世纪就有人使用,只是当时的油主要以橄榄油为主,不易干而且易酸化,只是在画好的表层上涂上油使其光亮,而真正结合在绘画中使用一直没有解决。15世纪以前的几百年间,无数的画家们尝试用油来画画,经历了数世纪的反复尝试。终于,到了15世纪初在欧洲的尼德兰地区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北方画家,研制出稳定性很好的天然树脂液油。以乳香树脂、达玛为主要成份外加太阳晒过的亚麻仁油与天然颜色搅拌,制作出透明性很高的树脂油画乳液,适用于坦培拉层与油层相结合的画法,这种画法——称之为混合画法。也就是从这时起,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诞生了!这种技法可层层上色,可以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人们都也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










瑷珲历史陈列馆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人才兴馆”战略,把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做为全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馆内业务学习和馆外进修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交流经验与请进来授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力求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青年骨干的锻炼力度,以重大任务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人才成长速度,从简单反射型转变为策略思维型,从被动应付型转变为主动开拓型。
瑷珲馆重视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培养起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不仅使馆内业务人员日趋成熟,也相继向上级机关输送了多名较为成熟的青年干部。
2017年12月20日